党建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动丨红脉领航“地生金”: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党建赋能实践
国土空间规划设计院党支部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任务,着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,创新构建“红芯引领”工作机制,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践行“两山”理论的主战场。推动形成“支部定方向、党员打头阵”的联动格局,累计整治土地面积超10万亩,带动10余个乡镇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,在党建引领与业务融合中展现了新核西南院人的使命担当。
土地整治的数字化革新之路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常常面临“硬骨头”。支部党员干部以实干和创新展现出强劲的攻坚力量。
在鸣凤镇宅基地复垦项目中,刘若鹏带领团队连续45天走访2400户村民,探索形成“三访一议”工作法(访老党员知村史、访乡贤明村情、访群众听村声,议安置方案),并推出“自愿置换+就近安置”模式,推动闲置宅基地复垦与集中居住点建设落地。团队还运用无人机航拍、GIS分析和“五维评估模型”,精准筛选优先整治单元,使耕地数量增加4.8%,质量等级显著提升,结余建设用地指标近1500亩。
在曾家镇,王达召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统筹推进空间优化、环境美化和产业焕新,助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。他带领团队熟练运用无人机航拍+GIS空间分析技术,为土地资源“家底”精准画像;通过“一房一策”破解乡村建设分散与民宿产业发展的矛盾,实现整治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。
党建引领成为整治的“核心驱动”
在党建引领下,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团队不断探索经营管理新路径。刘宇航带领突击队成员立足凌家镇项目实践,推动形成“政策共研、经验共享、项目共推”的工作机制,实现业务模式由“单点突破”向“区域深耕”转型。通过与地方政府、平台公司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重点推广“全域整治+高标准农田建设+农业园区”“整治+生态修复+林下经济”等复合模式,已成功签订7个土地整治设计合同,并同步推进10余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编制工作。
数据赋能成为整治的“中枢神经”
以胡获为代表的青年突击队成员,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先锋精神的感召下,与团队携手为镇域经济、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注入活力。他带领团队研发土地资源数据库,实现全要素数字化管理,并结合资源评分系统,从六大维度提升方案编制效率;通过三维建模识别风险点,为整治注入智能决策动能。同时,他探索的“政府引导+企业投资+乡镇协同+村民参与”机制,实现了土地资产化,使项目周期缩短30%、资金效率提升25%。
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创新
以“深耕川内、多点突破”为方略,把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机遇,上半年国土空间规划设计院与20余区县洽谈,落地跟踪10余个项目并实质推进,目前,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储备合同金额同比实现显著增长。
从政策研究到落地实施,从技术创新到模式突破,国土空间规划设计院始终以“钉钉子精神”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。党支部坚持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实,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。未来,支部将继续深化“整治+”战略,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沃土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规划智慧和党建力量。